战时运输兵险和战时陆地兵险因战而兴,从开办到结束,历时8年,几与全国抗战同始终,它既是由政府财政主导的非盈利性物资保障政策,属政府行为,亦属于保险人的成功商业化运作,堪为保险事业在抗战时期的最大贡献。战争带来灾难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政府承办战时兵险,能够在民族危难时刻减轻工矿业主及商民的损失,树立了诚信形象,鼓舞了士气,扩大了保险业的影响,增进了社会各界对保险的认同。有关抗战时期“兵险”的资料显示,具有法律效力的保险合同契约,出险赔付有一定的标准,令企业起死回生,是看得见的保障,这种保险举措远胜于国防动员,比政府口头承诺的保障措施补偿办法更具可信度安全感。由于办法简便、条款明细、费率合理,的确对繁荣大后方经济,稳定生产生活,充实战争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社会各界所普遍接受,好评如潮,深得人心。当时重庆文艺界的著名演员张瑞芳、舒绣文、秦怡、陶金、顾而已等,都在舞台上宣传过战时兵险。
同时,战时兵险也是非常时期的无奈之选,最初设想由政府财政挹注,不求盈利,不计成本,只求保障。但出乎国民政府意料的是,兵险深受社会欢迎,工商企业投保十分踊跃,保险费收入除去赔款支出后尚有盈余。1940年8月1日法国驻重庆的哈瓦斯通讯社(现法新社)专电说“截止七月初为止,重庆兵险的保险金额为法币一亿三千五百万元,其所征收之保险费率最高为1%,该局在此项兵险业务中所获之盈利已达一千万元”,这篇报道夸大其辞,不足为信,但兵险基金未动用,盈余不大,为支持全国抗战做出了贡献却是不争的事实。而陆地兵险的辉煌成就,为保险业后来者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图/战时陆地兵险保额统计表)
发布者:保险日报,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insurdaily.com/archives/6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