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美商旗昌洋行在上海设立扬子保险公司。扬子保险公司最初资本40万两,经营水险、火险、意外险业务,总部设上海,采取了“自保”(即在大公司中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基金,在必要时提取以自救)和“互保”(各企业从利润中按比例提取资金作为基金,用于突发事件的补偿)相结合的保险形式。最初,扬子保险主要是为旗昌轮船公司提供船、货保险,兼顾其它,不过不久之后,其业务就不再仅限于旗昌轮船公司及合作伙伴了。1891年旗昌洋行倒闭之后,扬子保险公司公司开始独立经营,同时将资本增至120万两,香港、伦敦、纽约、新加坡相继设分公司后,又陆续于中国各口岸建代理处30多家,在当时上海早期外资保险业中颇具实力。
扬子保险公司最初的办公地点在外滩9号的旗昌洋行大楼内。
图1/扬子保险公司最初的办公地点在外滩9号的旗昌洋行大楼内
19世纪末,扬子保险公司租用老沙逊洋行位于黄浦滩路相邻的两处房产外滩25、26号楼,1905年,扬子保险公司将这块地产买下。
图2/1905年扬子保险公司将长期租用的老沙逊洋行位于外滩26号楼的房产买下
1917年,扬子保险公司邀请由公和洋行(Palmer and Turner)设计建造新楼,又因一战局势而搁置,直到战后才开始施工建造,于1920年竣工。这是公和洋行在上海的第三件建筑设计作品,折衷主义风格的娴熟运用,为公和洋行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声誉。新大楼共7层,大楼底层为营业大厅,一楼是扬子保险公司办公室。二楼、三楼、四楼为对外出租的标准办公室。顶层两个楼层为住宿区,楼顶有屋顶花园。
图3/扬子保险公司邀请由公和洋行设计建造的新楼于1920年竣工。左起:老沙逊(24号)、扬子保险大楼(26号)、怡和洋行(27号)
1937年抗战爆发后,在沪诸多保险公司陆续停业,但扬子保险公司却仍然营业。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扬子保险公司产业被日军强行接管,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复业。
图4/1937年抗战爆发后,在沪诸多保险公司陆续停业,但扬子保险公司却仍然营业
战后外商的保险公司和原来迁往重庆的华商保险公司相继在上海复业,因原房产的变迁,许多保险公司选择租住扬子保险公司大楼营业,在1946年,就有扬子、保宁、中华、保安、保家等十余家保险公司营业,于是人们开始习惯性把外滩26号大楼称为“保险大楼”。
图5/1948年,外滩26号附近的外滩。此时人们习惯性把外滩26号大楼称为“保险大楼”
新中国成立之后,外商在华保险公司陆续申请停业。扬子保险公司也在1950年代结束了其在大陆近百年的营业,辗转至香港,更名为“北大西洋保险公司”。
图6/1955年的外滩,及远处的扬子大楼
1967年,其在沪经营近半个世纪的外滩26号大楼被上海市房管局接管,改名为“扬子大楼”。先后由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店员工会、搬运工会、丹麦领事馆等使用。1990年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后更为上海外滩支行)入驻,直到如今。
图7/原扬子大厦门口的优秀历史建筑介绍
发布者:保险日报,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insurdaily.com/archives/5678.html